好书一本,读来爽口,爽胃,爽心

类别:编程语言 点击:0 评论:0 推荐:
  说老实话,上一篇文章是上个月前写的,  那些日子,我终于弄清了我们这门学科倒底应该将学习重点放在什么地方,不过还是有点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先去图书馆转转,这一转可好,发现了一本让我有相见恨晚,简直恨得要死的书--赵志琢先生(致敬)的<<计算科学导论>>,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找的书吗?明确的阐述了我们这门学科的学习进度,深度,广度。写作功底更是非常深厚,读来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发人深省的感觉。至少对我是这样的,且不说正文,仅将前言与后记摘录如下:
              前言
  长期以来,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是否需要开设“计算科学导论”课程,如果开设这门课程,学时数安排多少,重点讲授什么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在教学界存在不同认识。根据计算科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和体会,我们认为,还是有必要在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于第一学期开设“计算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考虑到目前新生入学时安排几周军训,课程的学时数以安排15-20学时为宜。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已有不少学校的计算机科学系或计算科学专业开设了计算科学导论课程,并相继编写,编译和陆续出版了若干种<<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材,广泛地应用于高等学校的教学中。然而,随着教育界对计算科学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原有教材的不足之处日渐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在内容上写成了计算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简洁的压缩版,没在从一年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各年级的重点,以及如何认识计算科学,学好计算科学等问题从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的角度去回答大家的疑问,因而难以起到后续课程导引的作用;
  2:导论的内容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缺乏科学的论证,也由于一年级学生缺乏学习后续课程必要的基础知识,而该课程以往在学时数的安排上又偏大,从而导致在内容上增加了不少本来应该由其他课程(包括实验课程)承担的教学内容,如计算机操作命令与汉字编码等,以及一些不应该进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中的内容,如某些高级语言和某些数据库系统语言及其应用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学生高年级后如果有必要,能够很自然,很容易地自学掌握的知识 。
  由此可见,编写一本能够真正起到计算科学导论作用的新教材,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之所以一直做得不尽圆满,队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对作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对计算科学学科历史,渊源,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等内容的整体把握,没有长期在第一线从事计算科学工作的体会,经验和教训,要写好这本书是不容易的。我们创作的这本教材便是在这们一种背景下面向计算科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所作的一次探索与尝试,是否合适这还有待实践检验。
  本书的写作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内容的取舍,我们着重引用计算科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的一些结果来设计 各个章节,具体内容系参考国内外一大批科学技术文献后,综合作者多年 来从事计算科学工作的心得的试用教材,参考学时数为15-20学时。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建议各系就选派在第一从事计算科学,学有所成的科学家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并使用投影仪进行教学。(这样的老师,我从来也没有见到过@@@)我们希望授课教师能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以类似于讲故事或聊天的形式,将前三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学生。第四章的内容是由其在整个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受教学计划进度表的时空限制的,也可以不学。前三章的内容虽然重要,但却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原因是这些内容对学生只是起一个导论的作用,要真正弄明白其内涵,只能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完成。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初步解决学生在学习前三章的内容时存留的问题也许值得一试。
  与本书相呼应的教学课程可以是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实验。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在实验课教师的指导下具体动手操作计算机,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提高感性认识。由于近年来入学的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方面差别较大,计算机实验课尤其应注意因材施教。各系应积极对一年级学生编写 <<计算科学实验>>。我们在附录中开列了一些实验单元的参考目录。对一些已经有了程序设计经历的学生,可以考虑安排各种流行的,重要的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特别是网络软件。而对那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则一切应从头开始。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必强调学生在计算科学导论课程中对主要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这些不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我们建议计算科学导论和计算机实验课程期末考核方式定为考查。
  本书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怎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去认识和学习计算科学,也包括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的布尔代数的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对学生学好计算科学,顺利完成学业是有益的。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前三章的一些内容理解不准确,不深刻,不全面,这是正常的,无须大惊小怪。但是,本书中带有结论性的观点,方法和认识学生就牢记在心。这不仅因为它们是计算科学(教育)界经验的积累,而且,随着同学们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积累,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些观点,方法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学好计算科学,顺利完成学业。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发一些计算科学的课外读物,诸如科学学人物评传,与计算科学有关的一些经典的综述性论文,文献等。
  我国计算科学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办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从最近十年内的办学情况来看,许多学校,特别是1985处以后建立计算机科学系的学校,由于师资队伍水平,办学 经费投入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对计算科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支撑计算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基础估计不足,对计算科学专业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这两种估计不足导致专业教学计划对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科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结果是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把这一技术科学学当成一般工科专业来对待,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深度普遍下降。师生过多地将教学精力投入到简单的上机实践中而倾向于知识扩展的外延发展,忽视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本来应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一学科的客观要求,淡化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加强对计算机基本实验技术的掌握 ,从而使人才培养偏向职业技术教育。(最后这6个字真是说到我心里面去了)从根本上说,计算科学这样一种人才培养倾向直接威胁到我国计算科学学科(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计算机产业参与国际竞争。
  计算科学专业的学习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劳动,不少近年来成长起来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同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计算科学甚至比学习基础数学还要困难,因为其不少理论课程在深度上不比数学课程更简单,同时学生要面对大量实践内容的学习,知识更新周期很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计算科学的一大特点,它决定了在学习中学生要经常不断地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与形象的实验操作之间转换学习方式,这对大多数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何况计算科学学科发展极快,在工作中对知识组织结构的补充与更新任务犹如泰山压顶,让人喘不过气来。难怪一些计算科学大师们感叹:“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这就是说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终生为之奋斗的专业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条充满艰辛的人生之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的几年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当然,这样形容不一定能让读者信服,还是应该从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内在规律方面找出根据,让学生从根本上认清学好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教材的写法理应贯彻让不同水平的读者都有收获的文学创作原则,此正所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大师风范!)的作品境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书中的内容作这们的安排仅反映了作者的认识,至多也只是一家之说,难免出现谬误或不足之处,这是需要说明的。作者真诚。。。。。。
  作者在写作时,参考了不少国内外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但未列出文献的目录。这并非作者有悖于科学道德,而是对所有一年级的大学生,我们确实不希望他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这门课程之上,更不希望他们在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专业参考文献,因为本书的内容不是大学一年级的学习重点,仅仅是一个导论而已。
  --完
  
  而我们学校为什么没有开这样一门课程呢?我们之中确实有好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不正是走了一条“对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科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职业技术教育”之路吗?这本书早在1997年就出版了,为什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是不应该啊!我自己不正是“在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专业参考文献”吗?(当然是什么实质内容都没看懂)我要是在大一刚开始时就读到了这本书那还会挂那么多课,还会过早的陷于一些技术细节中去吗?唉,悔之晚矣!眼下只能加倍努力,补上以前的错误了。而我为什么以前没发现这本书呢?就是因为我没有经常去图书馆转,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再看后记,就更加对以前的困惑有所认识了,再次摘录如下:
        后记(算了,明天吧,今天打了这么多字,累死了)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23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