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海外员工日记:再进华为 感动依旧

类别:软件工程 点击:0 评论:0 推荐:
作者:文美英

  四年前来到深圳时,有人对我说,深圳是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四年后的今天,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投资建图书馆、建音乐厅,为深圳的“有文化”而努力,甚至提出将深圳建成钢琴城。四年前走进华为,惊讶于在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企业,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四年后的今天,再次走进华为,曾经熟知的华为精神没有变,它依然在感染着一批批新的华为人。

  华为文化提倡的是服从组织原则,个人融入团队,通过集体奋斗,脚踏实地地贡献自己的价值,使华为成为世界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走出校园时,觉得天大、地大、我大,总想着干点大事,干点与众不同的事。恍惚间,时间转过了几个年头,曾经稚气未脱的我也经历了些人和事,也在这期间转换了角色,从学生、校园人到社会人、企业人,从一个女孩子到为人妻。曾经的青春涌动逐渐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曾经的“宏图大志”化为了“燕雀小志”。回顾这期间种种变化,再来学习企业文化,道理不是简单的说教,理论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它们已经在过去岁月中慢慢地被沉淀在心里,经过世事的验证,被我深深认同。今天的我,更知道该以怎样的行动、怎样的方式将这些文化精神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效率。

  当我再次以新员工的身份坐在华为企业文化培训课堂上时,的确感慨颇多。当年的那个集体,那个在短短两周时间里便迅速凝聚在一起的集体,令我难忘。虽然,当年的那些同学都已不再联系,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都还在公司里,但曾一同拥有的时光,却从不曾忘记,如海滩上闪烁的贝壳,点点滴滴,熠熠生辉。现在的集体,虽然面孔换了,虽然一样曾是陌路人,却同样以最快的速度团结在了一起。在课堂上,在课外活动中,华为的文化精神连接着本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拔河比赛、接力赛、小组讨论,我们的心因团队而贴近,我们的心因华为而感动、而振奋。一张张年轻的脸,一颗颗年轻的心,在这里变得格外生动。

  隔了三年,依然会被任总的讲话深深感动,在任总的《致新员工》中有这样一段话:“您可能不理解公司而暂时离开,我们欢迎您的回来。您更要增加心理的承受能力,连续工龄没有了,与同期伙伴的位置差距拉大了。”同样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我该怎样理解这段话?更重要的是,是否真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人总会面对各种选择,而我们要对每一次的选择承担责任,不管选择的结果是好,还是坏,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这种结果。再次选择了华为,便意味着重做华为人,即便是有再多的压力和困难,也该坦然面对,承认差距的存在,而后努力地去改变它。这便是我对“心态归零”的理解。

  2001年在公司时,部门曾组织学习过《华为的冬天》,并进行了讨论。那时感受最多的是危机感。现在重看,触动我最深的却是——自我批判。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而我认为,这句话还需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能够“每日三省吾身”。自我批判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毅力、足够的勇气、足够的自信才能坚持下来。任总有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想,正是他的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的习惯,让他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和足够的自信不断地自我批判。在工作中,如果多一些自我批判,就会少一些抱怨和不满,多一些改进的机会。敢于自我批判的人,是勇敢的人,善于自我批判的人是智慧的人。华为公司充满勇气和智慧,从98年研发部门反幼稚运动,到2000年“呆死料颁奖大会”,都在向世人昭示着这一点。人生的路、公司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自我批判中寻求进步,在自我批判中求发展。一个懂得自我批判的人,也一定是个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人。他会把工作认认真真地做好,以“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板凳十年冷”不单是对研发人员的鞭策,也同样适用我们。

  华为的文化,平实,却让人受益终身。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31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