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Builder模式的由来

类别:软件工程 点击:0 评论:0 推荐:

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都有介绍Builder模式,很多人也依照Builder模式写了一些例子,我相信很多初学者不太理解builder,特别是对于Director, 网上的例子很少有对Director实现多态,通常是builder中包含了PartA,PartB,PartC。Director中的construct也同样包含了PartA,PartB,PartC。

由此,我们从解决问题上这么看待它:如果一个product必须由PartA,PartB,PartC组成。那么根本用不着Builder模式。没有用到组装,Director根本没有派上用场。用Template模式来解决吧。这个可比Builder简单多了。

 //C#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lass
 {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A();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B();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C();

  public Product GetResult()
  {
   this.BuildPartA();
   this.BuildPartB();
   this.BuildPartC();
   return product;
  }
 }
继承使product的各个部件可以多样化。但product始终是由这三个部件组成。

随着需求的变化, Product组成原理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产品只要AB两个部分组成,有的只要C一个部分。显然带来了组装的爆炸。于是我们便需要一个construct()方法来管理组装。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lass
 {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A();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B();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C();

  public Product GetResult()
  {
   Construct();
   return product;
  }
  
  public abstract void Construct();
 }
问题又来了,部件的构造和组装在同一个类中,无疑是很容易耦合的。那么就建立一个Director类来专门管理组装。

通常我们可以使用一个IDirecto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Director
 {
  void Construct();
 }

这样就实现了组装的多态,最后演变为现在的Builder模式。

所以考虑是否用Builder模式,要考虑到是否由多个部分组成,是否需要多种组装方式。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35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