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光62亿的羊皮!!! 21世纪的中国珍珠港!!! (zt)

类别:Java 点击:0 评论:0 推荐:

扒光62亿的羊皮!!! 21世纪的中国珍珠港!!! (zt)
中国软件业遭遇“62亿”突袭
 
送交者: knit 2002年8月03日11:12:04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中国软件业遭遇“62亿”突袭

全球市场低迷,微软太需要启动中国市场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在中国屡屡受挫,微软太需要一场巨大的胜利来重塑形象重振军心;刚刚完成登基的唐骏一路小胜,太需要一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来标榜自己的卓越。6月27日,微软秘密筹划多时的“一箭三雕”的事件浮出水面:隆重宣布与中国国家计委签署62亿元的谅解备忘录。

微软总能给人以震惊,这个号称“迄今为止,中国在软件领域最大对外合作”的项目,如同一颗巨石激起巨浪:其威力不仅仅是因为惊人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微妙的时刻,这个秘密策划很久的行动,完全绕开了一向主导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两大部委: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甚至连事先基本的通气都没有,保密工作极其出色!),成功地挑起了几大部委之间的冲突。尽管是平级的,由于计委掌管我国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调控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其地位和作用自然就比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高一筹,在政府序列中名列前茅,可见微软与我国政府的实权部门的合作不断增多和增高,即调动我国政府资源的能力和对我国决策层的影响不断增大。目前,似乎尚未有那一个外商能够受到如此众多部委的青睐和厚爱的。这样,一个新的问题自然浮现出来:未来究竟谁将主导中国软件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软件业的道路抉择问题推向紧要关头:是大力支持和发展自主平台,还是全然以微软平台为基础?中国软件业的两大阵营:“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峙也前所未有地激化起来,中国软件业的方向性问题很可能由此而决定!

而美联社称,国家计委与微软之间建立了一个协作机构——国家计委-微软合作委员会,曾培炎任主任,鲍尔默任副主任。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微软在中国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越市场本身,在更高的层次上主导中国市场和产业发展。因此,一些力主推动中国自主软件发展的人士,将这一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称为中国软件业的“珍珠港事件”。当然,微软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巨额的金钱(目前还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字)。 10年来,微软曾经在对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的游说和公关,但显然,更能透视微软真实意图的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成了微软的失意之地。毕竟,在这两个部门中,存在着为自主软件摇旗呐喊的一支强大力量。微软为了挽回北京市政府采购的失败,特地派出CTO专程给某部部长汇报,可惜因为CTO太趾高气扬,而部长并不吃这一套,汇报到了中间就退场了,微软告败。但是,今天微软另辟蹊径,成功敲开另一扇门槛更高,作用更大更宽广的大门,充分显示了微软政府公关的非凡智慧。可以说,这是微软自1992年加入中国这个赛场以来,最精妙的一脚射门。


一个没有任何承诺的协议

面对造价62亿的糖衣,人们猜疑与担忧的焦点,不在于计委作出了什么明确的承诺,而恰恰是因为什么承诺也看不到。《经济观察报》说:“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微软中国和国家计委相关权威人士,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在签署的备忘录中,所有的承诺都是微软做出的,计委没有任何承诺。”

一个正常的协议,必然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必然是双方承诺的交换。只有单方面承诺的协议必然是不平等的协议。这样的协议我们在中国历史上见多了,只不过全是我们单方面的承诺,单方面的付出大笔金钱。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景象。因此,有人感到十分委屈:本来是中国方面不懈努力的一次大获全胜,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微软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怎么会变成了另一种味道?

可是,我们的确要问,现在我们真的有实力享受如此巨大的胜利吗?真的能够让一个IT业最强大的垄断者如此委屈地俯首称臣吗?另一个角度还可以再问:一个进入中国10年却一直分文未投的公司,一个连最近轰轰烈烈搞合资也只掏出1-2百万美元的公司,怎么会突然慷慨,大笔施金,而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一个62亿的合作,而且完全是单方面的承诺,任何有脑子的人都可以感觉出其中的不正常。因为微软不是慈善机构,这也不是国际援助计划,中国现在又没有强大到可以迫使别人签订如此“不平等”的条约。这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协议实在需要每一个关心产业的人琢磨。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可以放置在阳光下,相互合理承诺、明明白白的合理、平等的合作协议?那些看不见的究竟有什么?

因此,微软能够在国内一次次成功的表演,让每一个真正关心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人都会感到愕然和痛心!

 

小偷和说谎者:微软眼中的中国用户和中国政府

如果你仔细关注微软就会发现,尽管他们不断向外界抛出经过包装的谎言和虚言,但是他们还是会经常一不留神,说出一些内心的真话。

微软眼中的中国用户是什么形象,我想比尔?盖茨的话应该最有权威。1998年,盖茨在全球著名的财经杂志《财富》杂志上向全世界说:中国人不花钱买软件,喜欢偷(steal)。但“只要他们想偷,我们希望他们偷我们的”。因为用户会上瘾,因为他可以算出未来十年的收成。

显然,在微软眼中,中国的用户是“小偷”,就需要用对付小偷的手段来对待。去年开始,我就收到10多家国内大企业的询问邮件,这里有广东的制造企业,有河北的棉纺厂,有北京的羊绒衫厂,他们都有同样的遭遇:都收到了微软法律部门的信函,用的是最后通牒的口气,除非他们立即与微软的销售部门联系,马上购买微软的正版。最令这些企业可怕的是,上面居然详细罗列出企业内部使用的各种软件和机器数量,微软显然通过某种手段收集了这些企业的机密信息!后来我了解到,这居然已经成为微软在中国的普遍销售手段!用企业机密信息和法律威胁作为售前手段,在中国闻所未闻。为了卖产品而收集客户的敏感信息,在美国也将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可是,微软却屡试不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用户就是“小偷”而已!

如今,微软又对中国政府极尽取悦之态。那么他们内心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我们依然让比尔?盖茨说说心里话。2000年9月,美国著名的投资杂志《Red Herring》刊登了盖茨的访谈录,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记者:现在,政府经常在标准建立方面扮演角色,比如,想想TCP/IP。我看到,中国政府,还有法国政府,作出某种官方保证,支持Linux系统。

盖茨:那不是真的。那绝对不是真的。那两个国家的政府还在大量购置Windows系统。你挑选其中任何一个政府,我可以向你展示,过去几个月,(他们跟我们)就有非常多的合同。

……

记者:我想,我应该拿掉那个中国真的很喜欢Linux的声明。

盖茨:你乱说什么啊?我想,你说的是,你假设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导是可靠的。我很怀疑,你是不是阅读中国政府发布的新闻公告。

记者(摇头):没有,当然没有,我没有阅读中国政府的新闻公告。

盖茨(真的很高兴地):那就好!严肃地说,如果你和你的杂志对事实感兴趣,那么这是这个国家许多案例中的一个,在报刊媒体的笔下,事实会百分之百的不同。”

显然,在盖茨眼中,中国政府发布的新闻公告是根本不可信的。但是,现在,微软却很热衷于与中国政府频繁地搞许多新闻公告,真实性就不知道是否依然。

以上就是微软眼中真实的中国用户和中国政府,不知道他们的定论是不是一针见血?


62亿究竟要换取什么?

如果稍微研究一下协议,我们就可以看到:为各个媒体广泛炒作的“微软的62亿人民币投资”的实际内容是:“在未来三年里,微软承诺向中国境内企业订购价值不少于7亿美元的软件和其它产品。”看来,这个“62亿”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极具艺术性。那么,对微软而言,62亿究竟要换取什么?他们不想用白纸黑字告诉人们,但我们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推断,起码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顺利进入千亿级的中国电子政务市场。局外人都只能是评论和猜测,我们还是听听微软自己最真实、最权威的话吧。全球最大IT门户Cnet的记者采访了微软中国总裁唐骏,这篇7月9日发表的报道透露了其中唐骏的说法:“唐骏介绍说,刚刚与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国务院签署了一项协议,“他们将完全采用微软产品”。”相信文章所指的协议应该就是本次事件。因为其垄断威力危害过大,因此过去十年,微软在中国也像在美国一样,屡屡遭遇挫折,遭遇多方抵制和对抗。从此以后,这些障碍可能消除,微软路途因此平坦。

2、撬动产业合作,消灭竞争对手。微软高明就高明在,62亿不是现金,而是引而不发的订单。不难想像,在未来的三年里,国内不知道会有多少公司、多少人才投入到62亿订单的你死我活的厮杀之中。而要获得微软的订单,就必须按照微软的标准和要求来开发以Windows为平台的产品。可以想像,三年之后,即使中国的软件业挣到了微软这62亿人民币,也会将一场以向微软靠拢为成败标准的大战进行到底,支持微软者赚到了银子又锻炼了技术,而那些非Windows平台的异己则将自动自觉的訇然倒下。微软以不到自己一个月纯利的一笔投资,就为在中国的“千秋万代,一统江湖”扫平了障碍。

当然,事情还不会如此简单。微软之所以要如此火急,并大张旗鼓宣扬此事,最大的价值就是其中的新闻效应,而不是事情本身。微软无非是要给整个中国(合作伙伴、客户和大众)目标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微软已经区别于一般的跨国公司,已经获得中国政府的特别的“钦点”,拥有了特殊的背景和身份。接下来,微软展开市场攻势就可以一马平川! 当然,62亿的刺激性也不仅仅如此,对于微软来说,拿出自己的主营业务——软件开发,慷慨地给国内企业,必然要考虑更大的投资回报。有了如此的顺利,唐骏也居然敢于面对媒体,谈出其赤裸裸的政府公关意图:“如果微软有100家合作候选企业的话,至少有98家带有政府背景。”


2000亿的“债务”和一个产业的未来 微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就是往往拿它自己的“货币”——软件来对付各自捐赠和投资,而不需要动用一分一厘的现金。按照微软目前的标价,62亿大概相当于100万套Windows和Office的许可费用。面对目前国内3000万台PC的保有量,微软只需要慷慨一下,赦免掉“100万套未经授权软件”的追究,60亿就轻轻的飘过来。而2亿元落户教育部,也就相当于3万套软件许可而已。而学校使用未受授权软件本来是合理使用之内。是在微软推动软件超水平保护的立法之后,才被定义为非法。

另外,按照微软的价格,中国市场光是完成Windows和Office两个软件的正版化,就需要给它上交2000亿元以下。因此中国就是微软的银行,欠着它的巨款。这样算来,微软就是中国最大的债主,这也是微软在中国始终很霸道的根本!微软只要以其中的几个单子,就可以完成所有投资。对微软来说,不但无须破费,还可以借助我国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势力,大张旗鼓地攫取其他更多的钱。

虽然这样的投资不需要微软总部出一分钱,对中国发展也没有一分一厘的实际贡献。但是,微软只要把握住不同部门的利益流向,运作得当,稍微改变部分利益的流向,就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然,即使微软真的投入,能用62亿换取巨额采购订单,或者获得正版化的特殊待遇,就可以直接获取几百亿、几千亿,这样的投资回报率谁都乐意。 当然,更重要的是,微软可以因此赢得我们整个产业的未来。微软以据称1000万美元的不正常价格,让表面上以中立第三方的麦肯锡撰写《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交计委。虽然,与62亿相比,一份报告显得微乎其微,但是其中的问题更大:这份貌似客观的报告中埋伏着诸多玄机,完全体现微软的意志:让微软全面介入我国软件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战略和标准制定、进入关键领域和大型国家项目……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中国完全放弃自主平台的发展,全面以微软平台为基础! 了解软件产业的人都知道,软件是典型的零边际成本、高转移成本的产品,一旦获取垄断地位,再想打破几乎不可能。而了解软件业的人更知道,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现在的软件产业正在面临转型,一旦新的应用平台被微软重新垄断,中国软件业的翻身之日就不知道要到何时。此时犯下错误,今后就无法更改!1986年8月,当时的副总理万里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一切失误中,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大跃进'决策的失误所造成数以千亿计的重大损失,批判马寅初人口论造成人口膨胀等等,使我们至今仍然不得不努力消除这些重大决策错误所造成的深远后果。”而信息化和IT产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我们多讲!

显然,微软要换取的不仅仅是眼前巨大的利益,而将是中国软件业的整个未来。


让微软培育中国软件业?

这一次,微软CEO鲍尔默最响亮最动听的口号是:“我们的目标是培育中国软件业。”可是,翻遍软件所有的历史,却怎么也不知道微软什么时候培育过哪国的软件业?不知道微软支持和帮助过哪一家软件企业?甚至不知道微软什么时候培育过哪一家美国的软件企业。恰恰相反,微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垄断史。

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更会说话:“微软是一个生态系统维护者”。可是,纵览微软发展历史,大家都可以一目了然。微软在整个软件业历史上,恰恰都扮演着破坏市场竞争、毁灭市场生态的“超级杀手”的角色,死伤者无数:CP/M DOS、OS/2、Lotus1-2-3、WordPerfect、Mac、网景浏览器,还有中文平台、WPS、输入法等等,这些软件业真正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在微软打击下的悲剧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软件史。在软件业里无人可出其右。

而微软在全球所到之处,也总使当地的软件业一派萧瑟,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在日本,在韩国,还是台湾地区,因此在各地都遭遇了反垄断调查、竞争对手的控告和消费者的抗议。以PC软件中目前市场最大的办公软件为例,微软利用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手段,在世界各地迅速摧垮或压制各地原有的优秀软件,比如美国本土的LOTUS 123和WordPerfect,日本的一太郎办公软件,台湾的倚天办公软件,韩国的ThinkFree软件以及中国的WPS。除了占有市场,微软是绝不会有多余的仁慈。这是它得以垄断市场的成功之道。

因此鲍尔默的其实目标只有一个,如此尽快占领中国市场,彻底垄断市场。使得市场竞争失效,消费者丧失选择余地和讨价还价的能力,轻松地谋取超额利润。除此以外,所有的一切都是道具的需要,表演的需要而已。一个人稍微懂点常理就能够明白,微软是一个软件公司,怎么可能会自砸饭碗,培育别人的软件业,出让自己的软件业务,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

软件业真实的谎言

垄断是微软帝国的基础,微软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垄断地位。垄断者很强大,也很脆弱:只要产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市场被撕开一个小缺口,那么垄断性的价格和市场主导能力,都可能因此出现问题,引发可怕的负循环。最近微软的频频公关,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微软在中国的垄断之路出现了危机和威胁。微软必须及时窒息这些刚刚出现的竞争苗头。

软件业最大的谎言是什么,那就是微软所说的:“微软只做平台”。这个从80年代初就一次次重复的话语,早已经被证明为是彻底的谎言。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早已扔进历史的、20年前的谎言,却开始在中国复活了。黄存义和唐骏都迫不及待站出来说:微软只想做平台,并且要让所有参与这个平台的人从中获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微软的平台才能够出败其它平台,微软自身才能实现利益的真正最大化。

最有权威击破这个谎言的,当然应该是微软CEO鲍尔默。他这次来中国很轻松地回答:“我的回答是:没有什么我们不打算做的。”起码,他比这两位中国市场的经理要诚实。 怀疑是合理的,可是我们的确看到了事实:最近微软的确已经投资了好几个项目:一个与四通合资,一个与上海联合投资合作。这两个项目的出台都名震一时。但是,只要你了解一下微软真实的投资额,就会恍然大悟。因为每个项目的资额居然只有1-2百万美元!完全可以创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记录,当然是最低的记录。因为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点钱怎么可能做好一个软件公司,而且两个公司还都要成为全国第一?因此,实际上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投资,而不过是另外形式的一笔公关费用而已,其新闻效应却点石成金,再次证明了微软的精明和高明。英特尔、IBM、Motorola的投资额是微软的几百倍、上千倍,也不一定有着如此巨大的效应。而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些投资的背后效应,就会明白,更非凡的东西还在后面。


微软中国真的那么穷得可怜?

微软实在是太强大了,根据美国《Softletter》2001年统计,全球PC软件前100家公司收入总和为318亿美元,其中微软占69%(218亿美元),其他99家总和只31%!微软已经彻底完成了PC软件的全球性垄断,现在他们的野心就是垄断另外两大市场:企业应用软件和软件服务市场。因为微软还有着30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每年达300亿美元的收入,90%以上的毛利,40%的纯利!而且银行里还有350多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每个月还以将近1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62亿人民币只不过是微软3周的纯利而已。

 


Soft?letter 2000年全球PC软件(不包括企业软件和软件服务)公司收入排名


而与其强大的真实相比,微软在中国一种扮演着很无辜的角色,一直哭穷!由此博得了无数人的同情和支持。但是,实际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中关村管委会公布的数据,微软中国2001年的销售额为15.49691亿元,而IDC研究认为,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的规模为16.2亿美元。而且,我们必须指出,这些数字并不包括微软与国内PC厂商OEM捆绑的收入,据说这些收入都在境外或香港完成交易,不计入国内收入,同时也不包括国外品牌PC捆绑的收入。目前,以每年1000万的市场销量算,根据微软的新闻发布,品牌PC的捆绑率已经在50%以上,这样,这一块市场的Windows收入也应该在2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微软在中国软件业的实际市场份额已经远远超过10%,是中国市场的第一大软件公司。它的收入不但超过IBM,而且起码是中国第一大独立软件公司——用友(为2.39568亿元)的10倍多,大大超过前20家中国软件公司的总和。 一般而言,PC软件占到整个软件业的1/3不到,因此微软在中国PC软件市场中,其份额已经达到50%以上!其业务的冰山一角就已经牢牢确立垄断地位!微软在中国软件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它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而从目前微软在国内的人员规模(1000人左右)看,微软中国已经利润滚滚,微软中国的哭穷完全是虚伪的,是鳄鱼的眼泪!

 

表:200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部分软件企业收入(北京地区)


检验和衡量微软行为的根本标准

微软是一家企业,不是主营公关艺术,也不是慈善捐赠,而是软件产品。而检验一个企业优秀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以合理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以及是否公平竞争有效促进产业发展。而微软在美国遭遇反垄断官司的根本原因在于:网景、Sun、Be、IBM、AOL、英特尔、Oracle、Red Hat、康柏、Real等十多家软硬件公司控告微软以垄断力量损害市场竞争;美国消费者协会(CFA)、美国公众利益研究集团(USPIRG)等控告微软利用垄断地位在1999年之前向消费者掠夺100亿美元不正当的超额利润。而微软在中国遭遇挫折的根本原因也完全一样:以垄断力量压制创新,妨碍竞争,损害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利用绝对垄断地位,全然不顾中国现实水平,制定不合理的高昂价格,谋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

微软所推行的“全球统一价”从根本上违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规律,因为中国与美国生活水平差距悬殊,一个知识产权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也差距悬殊。因此,必须按照各地不同的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价格。因为作为产品的通用软件已经越来越像书籍和音像制品一样,是典型的零边际成本、面向大众的知识产权产品。目前WTO确定的国际普遍规则,也是将软件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进行保护(软件特殊论只是学术争论的观点之一,并没有得到国际规则的认同)。一本书,在美国的典型价格是20美元,在中国是20元,不管你是哪位大作家的作品;又比如一部电影,在美国的典型价格是20美元,中国也大概是20元,不管是什么巨片。因此,PC通同软件的定价也应该按照类似的规则,才更加合理。

正如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谈到“在全球消除数字鸿沟”的问题时说:“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要,但是不应该扩大化,应该避免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障碍。举一个例子,如果一套关键的家用计算机软件,要收取一二百美元,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会阻碍发展中国家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同时也不利于提高这种软件的销售业绩。换句话说,目前的做法,既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发展能力,同时也限制了一个潜在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给产业和消费者一个真正的行动,为产业做点实实在在促进发展的事情;为中国消费者制定合理价格,使其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衡量微软一切活动是否虚伪的根本标准。也是微软能够真正扭转不利局面的核心所在。否则所有的一切全是空虚的假象。但是,迄今为止,微软所有的努力依然回避这些核心问题。本次事件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就是在不同的部门利益之间寻找突破,直接谋取政府采购的准入证。

因为我们都知道,发展软件业,怎么也应该首先是信息产业部的事情,或者与科技部密切有关。但这一次,微软却令人费解地选择与计委合作,似乎是走错了门。但是,你如果明白,哪一个部门主导着政府采购而不是发展软件产业,就知道微软的射门是如此准确。因为微软此举的根本目的还是政府采购,直接切入市场,而不是真的为了产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

“微软为中国而变?”这不是谎话,就是幼稚的梦话!


中国出了个“鲍主任”

那么微软能够成为合格的合作伙伴吗?还是让我们看看微软过去的真实,与微软有过紧密合作并帮助微软腾飞的MITS、IBM、Apple等公司有着切肤之痛。而曾经与微软合作开发网络操作系统的3Com创始人鲍卜,对此更深有体会,他说:“与微软合作,就好像是与母蜘蛛黑寡妇交配一样,能活着出来就是万幸了。”

因此,与微软合作,让微软培育中国软件业,无异于与虎谋皮。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微软无疑是很精明的,唐骏无疑是很聪明的。本来,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调动IBM、SUN等微软的竞争力量,在他们之间的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但没有想到,反而是微软略施计谋,让我们的政府部门之间和产业界内部先热闹地“博弈”起来,而微软显然期望能够从混乱中渔利。

我们真的不敢期望我们的政府部门能够斗智斗勇,面对微软政府公关的糖衣炮弹,可以做到“把糖衣留下,把炮弹送回”的高超境界。但是,我们不会相信,这一次,微软超越一个跨国公司的本分,引爆中国软件业的一场战争,将计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国家部门搁置在冲突中央,将众多的高官和高级专家卷入矛盾的旋涡,自己真的能够超脱地“隔岸观火”。我们不相信,这次微软过于得意而忘形的表现,其最终结果真的会如愿以偿。我们也不相信,中国软件业真的要在“鲍主任”的领导和指引下才能胜利前进!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的战略制定应该能够自主!我们的战略不应该为微软所左右,更不能由“鲍主任”来领导。如果我们连自主权的战略都无法制定,这就实在太悲哀了。


防垄断是中国软件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产业发展、竞争力培养、技术创新、消费者利益等等目标的实现,靠的就是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构建竞争性产业格局,防止被垄断力量所主导,是中国软件业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其他问题才能得到保障。

中国市场具有特殊性,中国软件业也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基于国内市场的策略,一是出口导向战略。前者与美国、日本的发展模式相似,依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竞争力;后者与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的发展模式相似,依据软件服务和代工的专业能力。两者差异很大,要统一起来十分困难,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有战略地引进国外的产业力量。我们只要战略得当,也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由于国内市场诱人,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引进各路人马,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方面印度软件业将是未来合作的重要力量。但是,要能够做到借力打力,自己本身必须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中国软件业只有在国内市场形成真正的竞争能力,才能够真正走出去!

由于软件业的特殊性,一旦形成垄断,对产业的危害、对竞争的破坏、对创新的压制以及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都将十分严重。而且再要打破垄断,就几乎不再可能,其转移成本也将惊人的高昂!目前中国软件业还是新兴市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付出长期的代价。因为,防止垄断其实并不困难,其核心就是培育竞争力量:一是利用政府采购和合理规则,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扶持自主软件的发展;一是充分调动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力量,使他们之间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压力,对产业、对消费者、对技术创新都是最好的回报,对垄断者本身也是最好的激励和制约。


竞争:一个健康的软件业必备的前提

中国软件业决心很大,前景美好。可以预见,如果战略得当,几年之后市场会形成三支强大的竞争力量:一支是自主软件力量,一支是跨国公司的力量,还有一支是合资合作力量(印度可能成为参与的主角)。我们不排斥任何一支力量,我们欢迎任何产业力量,但重点应该扶持和引导他们之间的竞争。只要三支力量形成健康的竞争格局,中国软件业的前景必然美好,中国消费者的处境必然主动,中国信息化的成本必然合理。但是,如果市场被单一力量,甚至单一企业所垄断,一切都将是一场恶梦而已。 目前主导国内软件市场的是跨国公司,在许多领域甚至已经处于事实垄断地位。而自主软件力量还非常弱小,甚至处于萎缩趋势。合资力量是即将崛起的新兴力量,但是前景还很不确定,充满变数。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先发优势,尤其是已经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占据主导,使得他们在技术、产品、规模、管理、资金等等体现无与伦比的优势,例如,中国没有一家软件企业的业务规模可以达到IBM的1%,也没有一家中国独立软件公司达到微软规模的1%。即使在中国,他们的市场份额也十分惊人,比如IBM在中国的业务是中国最大软件公司的10倍。微软在中国的业务是中国最大PC软件厂商的10倍以上。

显然如此局面,单纯的市场竞争是不可能实现的。自主软件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合理范围内,依靠一些特殊政策提供实质性扶持。其中,最大的支持就是政府采购!这是我们可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坚持的。

而防止产业被垄断力量所主导,使产业未来免受垄断之苦,中国软件业这盘大棋局才能真正“走活”。否则其他的战略目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而貌似客观的微软麦肯锡版《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恰恰回避和掩盖了这一核心问题,如果我们真的听从,那么危害莫大于焉!中国软件业的美好未来可能由此断送!

堡垒首先是从内部攻破,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忧虑的不是微软,而是我们自己内部的盲目和失策。我们批评的不是微软,而是我们自己策略的缺乏和被动。

所有跟贴:

没有微软,中国的软件也成不了气候 /无内容 - SS 8/03/02 (0)
是不是有人吃了微软的贿赂啊 - minivan 8/03/02 (0)
boycott microsoft!!-- /无内容 - hanjian1 8/03/02 (0)
best article i ever seen! a must see 4 Chinese officials - Seeker 8/03/02 (0)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18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