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Weblog这个即时网络日志形式,在我们的视野中出现,并迅速为网民所接受和使用。曾几何时,中国的Weblog忽然盛行和充斥着大量非艺术的艺术,非文学的文学,非原创的原创、非严肃的严肃……。虽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真正严肃、负责、原创作品的反抗声音,但却显得十分微弱,被淹没在一种现代简易操作性之中――文化的异化过程之中。假如要给这种异化找到一个象征性的词语,这个词就是“刻奇”(Kitsch)。=
Kitsch是西方语言中都有的一个词,在中国又译作“媚俗”。《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刻奇”解释为:“投大众所好的无美学价值的艺术或文学,拙劣的作品”。《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解释为:“(艺术、设计等)矫饰的,肤浅的,炫耀的”。商务印书馆《德汉词典》定义为:“迎合低级趣味的伤感文学(或艺术)作品”。
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刻奇》中提出了刻奇内涵的经典界定:“刻奇”象征着那个大量制造文化的时代,它是“我们时代所有那些赝品的缩影”。本质上说,“刻奇”的基本特征就是:商业性、绝对性,矫情性,以及崇拜现代性。典型体现为:隐藏商业目的,虚假的激情,做作粗俗的坏品味,投合大众的作秀,不反映真实等等。哈洛德·罗森伯格给“刻奇”的定义是:“已经建立起规则的艺术;有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可预期的报酬。”如果以“刻奇”来考察当下的中国博客文化,我们会发现,市场经济大潮中诞生的博客,在市场经济时代这个普遍丧失现实感的时代中,已经明显地烙上了“刻奇”的印记。
整体博客文化正在刻意营造、受到纵容的大众文化享乐。言情文学,流行歌曲,技术教学、温情写作、资源下载等纷纷以博客面孔登台,让人们沉浸在虚幻的温柔富贵乡中。
多数博客们缺少真诚、缺少严肃,已经不讳言虚假,明目张胆地转贴或整合大量网络作品,一味诉诸读者情绪上的条件反射,一味期待点击率、留言率,一味追求高更新率背后的哗众取宠。空洞、做秀、转贴的博客日志成为时下博客文化的主人,制造虚假的博客繁荣,向“媚俗文化”表演着最奴婢式的集体献媚。
一些原创性网络日志主人也开始宣布“逃避崇高”,以无伤大雅、无病呻吟的小烦恼小快乐供人消遣,从艺术形式上遵循“容易和明显的美学快感逻辑”,体现出“实用与感官的一致”。木子美、竹影青瞳之流更是荒诞不羁,竟然凭着绯闻和大胆描写性爱来吸引读者眼球,以实现一夜成名并获取商业价值的目的!
还有很多伪原创性网络日志,表面上装作是原创的、真实的、惟一的,其实却是简单整合网络资料而投大众所好并使人们的情感变得廉价。
博客商们服从市场法则,追求注册率和点击率价值,与大众文化的包装或炒作一般无二;虽然刻意掩饰免费注册背后的商业目的,眼睛却始终瞄准着其中潜在的商机,期待有朝一日赢得暴利;为了商业目的而纵容简易、随意的、非原创的转贴整合行为,催生浮躁的博客文化心理;通过不断删除那些与自己博客定位规则不同的博客,以清除自己实现未来商业目的道路上的障碍。
总之,今天的由博客商和上述大多数博客作组成的中国博客文化,基本上是形式大于内容,简单,粗糙,缺乏精神含量和反思能力,不关注博客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美,不关注博客的目的完成与否,更关注作秀和获取名利,就像画着蒙娜丽莎的烟灰缸,发着荧光的圣母玛丽亚雕像,印在机场出售的信封上的非洲艺术,体现了由博客商、博客、大众传媒和读者共同构筑并通过博客文化市场推出的审美趣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为了唤醒和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满足某些中国式中产阶级的情感和文化消费,从而导致文化艺术符号的贬值。可以说,时下的中国博客文化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哈洛德·罗森伯格给“刻奇”的定义:“已经建立起规则的艺术;有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可预期的报酬”,因此可以恰如其分地称其为“刻奇”或者“媚俗”。
因此,无论目前制造了多么繁荣的博客文化氛围,我看到的都不过是一幕博客商与金钱,博客与做秀共谋的“刻奇”大合唱。
当然,从根本意义上而言,只要人们需要赋予生活以价值意义,“刻奇”就不可避免。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刻奇”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类在赋予人类生活以价值方面的失败。博客文化背后的大众文化“刻奇”是远离生活,逃避价值,不是真正的文化艺术。要把握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种深刻的现实感,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某个价值观念出发。可是,当代文化艺术的困境却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情感不能被制造,它所依赖的人类自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却在不断衰退。
(转贴自阳光博客团队www.blogsun.com)
feitengyuxiang 于 2004-4-26 2:29:13写道:
刻奇·缩减·博客——当今中国博客文化之批判(下)
昆德拉说:“人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漩涡中,胡塞尔所谓的‘生活世界’在漩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坠入遗忘。”
的确,除了文化的“刻奇”,文化的“缩减”也似乎成为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唯一走势。在市场经济及其实用主义的漩涡中,读书和思考被缩减为看电视、赏大片,友谊被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爱情被缩减为性,大自然被缩减为豪华宾馆和高尚住宅中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眷恋被缩减为旅游业,真正的精神冒险被缩减为假冒险的游乐设施。总之,一切精神价值都被缩减为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被缩减为当下的官能享受。
遗憾和可悲的是,博客这个新兴的网络文化,无形中也卷入了这个缩减的漩涡中,甚至为之推波助澜。博客文化缩减成了简单即时的大众传媒,绝大多数博客们不再孕育和创造,只求在博客商主办的“优秀博客”、“博客排行榜”中登榜亮相。一些优秀写手们亦不甘心于默默无闻地固守自己的原创领地,而是将眼睛顶着博客文化市场,揣摩和迎合大众读者心理,用广告、申请链接、推荐链接等手段提高知名度和点击率,和他们一起成为博客媒体上的热点人物。在这种情形下,写出来的不再是作品,而成为一种动作,一个没有未来的当下事件。
博客成了一种时髦,意味着站在时代前列,领受着自己刻意制造和他人盲目跟从的无价值喝彩。博客文化中原创冲动被大大削弱,转贴博客的蔓延状态不再使人感到嘲弄和悲凉,反倒大行其道并为多数博客所纷纷效仿。博客,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掩盖blogger个人创作贫乏和空虚的花哨饰物。一些博客常常怀着唯恐自己创作率和更新率不高的焦虑和力争最有内容可写的超效率激情,不断地好新骛奇、努力寻找可转贴的内容,渴望制造更新最快、选题最奇、独树一帜的轰动效应,其中包涵着的矫情和媚俗是不言而喻的。令清醒的读者不自觉地断定:支配着他们的仍然是大众传媒的那种哗众取宠的精神。
当看到博客们不再认真思考,而是随意转贴,不再严肃写作,而是任意整合的时候,我心中明白了一个真正可怕的过程正在博客文化中悄悄地进行――与负责任地原创写作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可以说,博客频繁当机并不足以造成博客文化的死亡,博客文化的真正死亡,是在博客们不图原创、不复原创而导致博客文化成为巨大的转贴资料存储硬盘的那一天到来的。
面对这种“媚俗”“转贴”“缩减”的博客文化氛围,我们应当举起了唐吉柯德之剑,要用 “负责任的原创”来对抗当下博客文化的平庸化、随意化、简易化潮流,唤回对被遗忘的生活原创的记忆。一个负责的、严肃的博客,敢于正视认真观察社会、严肃思考生活的表达使命,不应在根本价值问题上随波逐流,默默推动着原创作品在当下浮躁的博客文化环境中继续探索存在的真理。
当然,严肃不等于拒绝调侃,我们可以调侃一切神圣和非神圣的事物,然而,在这种貌似玩世不恭下面,应当蕴藏着一种根本性的严肃,即对于我们存在境况的始终一贯的关注!一言以蔽之,优秀的博客,优秀的弄笔者,负责任的博客,归根结底是严肃的,倘若没有这种内在的严肃,再漂亮的形式、再漂亮的内容也必将流为媚俗。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23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