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里的一篇关于两国技术人员沟通技巧的文章,感觉有些值得总结的地方。
察看原文。
译文(部分):
“请多关照”带来的悲惨结果
首先要介绍的事例是,某个大型电机厂商的科长A氏的一次体验。
这是今年年初A氏为了选定项目开发供应商而赴中国出差时的事情。据他本人介绍,当时他遇见了当地企业的一个日语流利的负责人,并交换了意见。当时,因为双方谈到了系统开发的话题上,A氏就顺口说了一句“これからいろいろと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从今以后就请多关照了!)。由于正式的开发委托还没最终确定,A氏与该负责人也是第一次见面。所以,他当时说“请多关照”只是一个礼节上的问候。
A氏返回日本后不久,国内企业方面的联络就来了。大致是说“科长之前委托我们的开发事宜,公司决定发动全体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并已经组建了项目开发组。因此,我们总经理近日将来日本,希望能安排与贵公司社长面谈的事宜。”
这令A氏十分意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惊叹国内企业总经理亲自出马,以及整体的快速响应能力。但A氏所在的公司,目前还处于什么都没准备的状态,更别说是契约书了。公司内也纷纷议论,“那家伙去中国干什么了?不跟直属上司商量就决定不是越权行为吗?”。
这个事例的大意就是这样了。恐怕有人会问,这个公司什么都没准备好,干嘛派人去中国出差?这个只能说,是种日本公司的办事习惯。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交待,但我估计A在中国的时候肯定不止去过一家公司。因为这还牵涉到一些商业习惯的问题,且不多做讨论。这个误会的原因其实就是那句“请多关照”,双反的理解有很大出入。
在这个事例中,双反都有问题。
A氏去国内出差的性质属于考察,他作为日本人的考虑是,“我跟谁接触过是商业上的秘密,不便多说”“将来也可能跟你们公司合作,如果说了其他公司的事情,你们可能会不乐意”。他错就错在误以为这样的想法大家都懂,不必多说。而国内企业的负责人会说日语,但又学了日本人的暧昧,没有刨根问底地了解A氏来访的初衷,只凭一句“请多关照”就以为项目已经到手。
个人感觉,不知这件事最后是怎么处理的,但如果还是由这两个人负责交涉的话,恐怕这个项目将以失败而告终了。
同样的,类似的例子能举出几个,这些是国内方面经常会有的问题。
比如,日方问道,“这样行不行?”。 国内方面答道:“いいですよ!”。这究竟是“行”还是“不行”,“好”还是“不好”呢?一般来说,“いいです”更多的时候是用作拒绝的,而不是“好”“可以”的意思。
还有,项目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具体问题,国内技术人员说“それはできません!”。这样的描述是说“这种要求技术上无法实现”,还是“这种做法我不会”呢?
其实,这样的问题即便是2个相同国家的人之间也会造成歧义。所以,文章最后提到了一些沟通上的要点,让我们来看看可以借鉴点什么:
(1)明确传递“目的”和“手法”
提示作为判断标准的原则,简洁地共享要点中“把什么”、“如何做”,这样即便对方理解除了偏差,重新回到正题的可能性就高了。
日语中暧昧的表达方式实在太多,即便国内负责人能很好的掌握日语,遇到敏感的内容时,最好还是直接了当地确认一下。如果是通过翻译的话,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我本人就遇到自作聪明篡改谈话内容的翻译。
(2)明确主语和代名词
说日语时插入“我”“贵公司”“谁”等词语。要注意在语言中突入主语。一开始便明确主语,对方理解的速度也会提高。
(3)截至日期等,用数值来表示
很多场合下,尽可能用数字来确定一些客观性的内容。比如,写Email的时候,避免写“明天”“下个月”之类的词,最好明确地用日期和时间来表述
(4)日语的特殊表达
应该尽可能避免一些只有日本人才懂的特殊表达(这是针对日本人的)
(5)注意片假名单词、外来语的使用
IT方面的专业词汇有很多本身都是英语,在日语中就成了用片假名表述的“外来语”。日本人的“日式英语发音”实在不敢恭维,大家听到似是而非的词时,尽量写成英语吧
(6)定义单词
对于关键词的含义,双发在事先就确定一下比较好。
(7)把通气会的结果记录下来并确认
这点也是针对日本人的,提到某些看上去活跃不拘束的外国人,反而会羞于提问。
这样的经验我也有过。最初学日语的时候,最担心日本人语速太快,所以强迫自己努力听清每个单词并快速理解。如果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的话,会不自觉地陷入“听什么是什么”的心理状态,而忘了去
思考一下内容的相互关联。
(8)化长句为短句
日语的语法倒置较多,文中最后提到了要日本人说话是有意识地化分短句。但对我们来说,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相关的听说练习。
PS,这篇BLOG写得比较笼统,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IT是日本一个很优秀的IT专业站,顺便也向大家推荐一下,正在学日语的朋友们不妨参考一下。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27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