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印度经验而不照搬印度模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年收入每年已超过100亿美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值得中国学习。印度已有超过万人的大软件企业,这也是中国软件企业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不主张照搬印度模式,因为中国和印度国情不同,中国不可能简单地拷贝印度模式。
中国和印度国情的最大不同在于,印度没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而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这是中国的重要优势。如果我们将中国软件产业的主攻方向放在外包方面,而将国内市场拱手送给外国软件公司,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正确的策略是利用内需拉动,大力发展自主软件产业,同时在条件具备的场合也努力发展外包业务。客观上,外包业务目前只占中国软件产业的一小部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外包不会成为主要部分。当然,对于某些地方、某些企业来说,外包可以成为主要业务。
学习印度的经验要因地制宜
学习印度的经验要因地制宜,也就是说要适合中国国情。以外包做得较好的北京、上海和大连等地为例,它们一半以上的业务来自于日本,这是因为对日本的外包,中国企业有一定的优势,而对美国的外包,印度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中国企业有时不得不接受印度企业的“二包”、“三包”,用更低的价格去和早已形成品牌和规模的印度企业竞争。
因地制宜还意味着并不是所有软件企业都要像印度那样,将CMM认证放在最高优先级。CMM对于外包业务是很重要的,甚至被认为是外包业务的“入门劵”。但不同类型的软件业务差别很大,没有一种软件开发方式能够满足所有软件公司的需求,CMM也不例外。例如,做自主设计的软件显然不同于按既定设计接受外包任务;同是做自主设计的软件,做一个需求明确、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航天控制软件也不同于做一个需求多变、市场竞争性极强的个人电脑软件。因此,争取通过愈来愈高的CMM等级认证,并不是对所有软件企业都合适,CMM认证也不是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唯一途径。一般说来,CMM方式更适合于外包业务或针对相对稳定的市场开发复杂的企业软件。对于那些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竞争的公司,它们要求既能尽快将产品推入市场,又能尽快添加产品的新功能,而又不致过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它们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或需要用其他方法来补充CMM。这就是为什么以开发自主软件产品为主的大多数美国软件公司,包括微软、Oracle、Sun等等软件巨头在内,都没有做CMM认证。显然,没有人会说,这些美国软件巨头的开发水平不如印度软件公司。实际上对于这类软件公司,有的学者比较推崇微软和Netscape等公司的“同步与稳定”技术。总之,中国软件企业应当开阔眼界,在学习印度、提高软件开发方面也要因地制宜,不要只考虑CMM一种途径。
振兴软件产业不能依靠引进跟随
过去中国软件产业主要是在应用软件方面,在基础软件方面(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Office等重大应用软件)基本上是空白。有人认为,外国化了上千亿元开发出操作系统,我们只化一千元就能买到,为什么还要自己去搞?他们主张买基础软件,做应用软件,或者主张照搬印度模式,主要做外包。
上述这种引进跟随策略不可能振兴中国软件产业。如果这样做,中国软件产业至多只能成为下游产业,既不可能有丰厚的利润,还会受到上游软件的制约。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发展软件产业还有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如果中国只有应用软件,没有基础软件,那么,在信息安全方面就不可能做到自主、可控,国家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都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
其实,印度软件产业的一个弱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基础软件,缺乏自主发展能力,无法建立自主的软件产业体系,这也是我们不主张简单照搬印度模式的理由。
为了满足软件产业作为中国的一个战略产业的需求,中国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发展包括基础软件在内的全部软件,逐步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最终使中国成为一个软件大国、软件强国。
发展基础软件的机遇
今天,我们主张自主创新,发展基础软件有很好的机遇。近年来,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兴起使全世界软件工作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投入到软件的创新活动中去;它还打破了私有软件对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垄断,为软件创新的成功开辟了道路。因此,应积极推广基于开放源代码的国产Linux操作系统,促进我国软件业的创新,这是建立自主软件产业体系,解决紧迫的信息安全问题的一条经济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自主创新,振兴软件产业的成效
近年来,自主创新,振兴软件产业已有一定成效。基于开放源代码的国产Linux操作系统已经在服务器领域得到应用,在桌面计算机领域也开始了应用。开放源代码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创新,我国软件工作者也对此作出了贡献。在中国一些Linux企业的努力下,最难进入市场的桌面Linux已有显著提高,可以满足某些应用需求。最近,国防科技大学推出与Linux兼容的“麒麟” 服务器操作系统,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与多种许可证的开放源代码软件融合起来,适合于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
除了操作系统以外,其他国产基础软件包括数据库、中间件、Office等大型通用软件也通过自主创新,逐渐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并走向实用。在2004年政府正版软件采购中,国产Office获得了不少订单。其中永中Office是用四年时间自主开发出来的,在数据和应用的集成方面有创新,它和其他国产Office已经在一些政府部门中应用,基本上能满足需求。国产中间件企业虽然规模还不大,但它们通过互相补充,可以提供较全面的中间件产品。几个国产数据库软件也在某些地方开始了应用。
由于有Linux的支持,我国许多单位已研制出龙芯等等国产CPU,并基于国产CPU和Linux构成网络计算机NC,使中国有了自主核心技术的桌面计算机,在电子政务、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应用,中国IT“空芯化”的问题得到了改进。
上述只是通过自主创新取得成效的部分例子,这似乎是小事,但就中国人能使用自主操作系统和Office等等基础软件这一点来说,又不是小事,因为在世界上以前只有美国一家能做基础软件,欧洲、日本、印度等等都不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发展这些基础软件并没有很大的投入。例如几家国产Office公司的投入只有微软Office投入(高达70亿美元)的千分之一,这充分显示出自主创新的威力。
如果用“市场换技术”,将投入基础软件的几个亿去买外国的基础软件,也许可以买到几十万分Windows、Office等等软件,但我们将永远不会具备做基础软件的能力,只能永远买下去。那么,中国几千万用户以至不远将来的几亿用户的操作系统、Office等等软件将需要化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元去买;而且,我们的信息系统将永远依靠外国公司发布补丁才能正常运行……很明显,除了依靠自主创新以外,在基础软件方面,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加强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例如美国软件产业的起步主要就是依靠政府项目的支撑和带动。美国在1949和1962年间开发了SAGE空中防御系统,它包含了100万行代码,总花费约80亿美元,当时美国60%的程序员都为这一项目工作,由此,带动了美国软件产业的兴起。
中国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用国家资源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目前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例如在2004年政府软件采购中,在本国软件能够实用的情况下仍大量采购外国软件,这显然不符合政府采购法。而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尤其是没有政府来带头使用国产基础软件,那么中国的基础软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由于操作系统等平台类软件的垄断性,即使国产软件更好,一般用户都不会使用,何况软件总需要有成熟的过程,不能指望国产软件立刻达到外国成熟软件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首先为国产软件提供市场,使其有应用的机会,有通过应用不断改进、走向成熟的机会。
除了做好政府正版软件采购以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发布“指南”等等规范,要求新建的电子政务工程采用国产软件。目前,要求在银行等场合使用国产软件特别是基础软件还是不现实的,但在电子政务中使用则是现实的。烟台、西安等地的电子政务已经集成应用了国产软件,因为这类应用的要求远不如银行这类应用高,可以作为国产软件集成应用的第一个市场,通过应用,国产软件将走向成熟,然后再逐渐推广到其他要求更高的地方。
我们相信,中国广大软件工作者,依靠自主创新,一定能在很短的时期内振兴中国软件产业,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推进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为确保信息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32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