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将统领下一个十年

类别:软件工程 点击:0 评论:0 推荐:
徐莉         软件组件化能实现吗?对于这个10年前就有人提出的概念,软件业从未停止过尝试的脚步。从“面向对象”到“面向流程”,再到我们今天关注的“面向服务(SOA)”,归根结底,都可以看作实现软件组件化的一种途径, 只不过,他们之间是螺旋上升的的关系。

    按照科诺技术公司CEO汪须忠所言,SOA是在原有组件化和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可重复利用的软件资源抽象化和标准化,换句话说,就是抽取软件基因,建立互通的管道,达到重复利用和信息流畅的目的,解决业务最头痛的“适应业务变化”和“集成”问题。与过去的组件化模式相比,SOA的新奇之处还在于:它变过去的技术组件为业务组件(又叫服务),强调的是技术无关性,关注的是实现怎样的业务功能——在业务请求与响应之间随时搭建快速通道,同时,变过去的紧耦合为松耦合,既保证系统弹性,又不失系统效率,进而实现重复利用软件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力等目标。

    将2004年命名为软件SOA年似乎并不为过——IBM、BEA、微软、Oracle四大中间件厂商集体放言,要力推SOA。这让我们相信,SOA将促成软件业新的变革,而良性的市场互动,更让我们看到SOA从理论全面走向实践的可能。

    “我们正在基于SOA开发下一代产品”,用友软件股份公司产品总监郑雨林说。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软件人,郑雨林对企业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带来的麻烦深有体会,“SOA将帮助我们消除这些孤岛,在各种应用之间建立自由地互通互联,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相信SOA将是整个软件业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

    像用友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SOA相关的开发当中。按照Gartner的预测,到2006年,SOA将改变整个软件的构建方式,80%的软件会是通过打包方式进行销售。

    用户的反应同样令人兴奋。Yankee 的调查报告显示:76%的CIO表示他们将在未来投资SOA。“用户的进步是超出想象的”,IBM 左洪说,“4年前,当我们向用户提到Web服务,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但今天,再与用户谈起Web服务和SOA,有些人会说,‘噢,我们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

    中间件厂商,如BEA、IBM,都在忙碌着为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有弹性的SOA平台。一些新公司,如科诺公司,则从提供SOA自动生成工具和集成工具的角度,成为市场上的新生力量。

    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已准备就绪,就等大戏开演。不过,市场并非全无质疑,有很多人对SOA的概念仍不清楚,不少IT管理人员对SOA在操作上的挑战充满疑虑。但这些并不妨碍SOA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10年。

    解开两道历史难题

    有人选择习惯,有人选择改变,后者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原动力。

    系统管理员惠明面临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他最怕两件事,一是公司进行业务整合,二是公司开展新业务。因为对他来说,两件事都意味一个结果——持续熬夜加班。像惠明一样,大多的IT管理人员都经历过类似的噩梦,有人更将异构系统环境与需求的不断变化,看作多年来应用软件的两大“癌症”,使得软件从业人员长年累月陷入“修修补补、穷于应付”的工作状态,企业也根本无法做到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响应。

    追本溯源,是因为于当初的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架构有问题。过去,应用软件基本上是按照业务流程逐一对应开发的,每一个应用自成体系、自立门户。按照BEA中国首席技术推广人程朝晖的说法,事实上,任何应用都包含最基本的三个内容: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展现,应该可以重复利用。但就因为每个应用自成体系,每开发一个新应用,就需要重开发一遍界面与数据展现,重写一遍业务代码,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而SOA就是力求改变过去纵向开发应用的模式,将软件按照业务需求,定义成大小合适的“组件”,作为企业共享资源,随时调用。“SOA的核心就是找到将软件组织在一起的方法”,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左洪说。

    SOA带给用户的好处很明显,除了前面提到的可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系统集成度和响应速度等,还能帮助解决因为系统升级带来的烦恼。就像汪须忠所言,传统的软件升级对用户就意味着每三年来一次革命,不仅需耗费大量金钱,还会闹得人仰马翻。现有的ERP等企业软件几乎都是铁板一块,当某一点业务变化时,某一点功能需要调整时,必须全部升级,这不但造成升级TCO成本太高,而且牵一发动全身,质量无法保证。而未来SOA构架下的企业软件就像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某些“服务(业务组件)”不断地局部升级,新的“服务”不断地加入,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真正做到RTE实时企业,快速适应业务变化。

    过去,用户上一个CRM项目,通常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从Siebel这样的公司购买庞大无比的系统,而最终却只应用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功能;要么从小厂商购买功能不足或不全的产品,结果必然面临系统整合的问题。但如果所有软件都基于SOA架构来开发,一方面,对Siebel而言,也可以将过去一整套CRM软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最优化分解,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其中部分“服务”;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从不同厂商处购买最好的“服务”,因为大家都是基于同样的标准和体系架构,组装到一起将不再是个难题。

    对于软件开发群体来说,将促使更细的分工,各有所精,做成产业链,而不是某几个公司来垄断,形成软件业的生态圈,纵向的是不同层的技术,如做“服务”的;组装“服务”的;横向的是不同业务领域的,如人事、采购、财务……。有了SOA,中小ISV们可以集中在不同的专精领域,如考勤、工资、费用管理等,而用户自己可以将每个领域最好的配在一起。而SAP、Siebel这样大的ISV,也可以借助SOA架构,提高自己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更多用户的需求。

    换个角度上路

    坚持未必总是好事,重要的是原则不变,方法随需应变。

    如果说面向对象等模式在组件化的道路上,为我们提供了部分思路,那么SOA则是这个思路具有跳跃性的升级版本。虽然目标一致,但思考的角度却已大不相同。SOA强调的是业务本身,看重的是最终结果,因此对用户来讲,更有现实意义。

    汪须忠认为:过去的面向对象、技术组件的概念之所以没有获得大家期望中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其关注点在技术,一个技术组件往往用某单一技术来实现一个技术功能,如一段JAVA SCRIPT实现的日历。对用户的意义不大。另外,技术组件是紧耦合的,组件粒度通常过小,不但组装成本高,而且一个组件的改动对另一组件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质量。但业务组件(基于SOA架构的组件,也叫服务)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功能上,每一个业务功能必须是完整的,至于实现这一个业务功能的技术可能涉及很多,如数据库、JAVA、JSP等。也就是说,在一个业务组件中,可能所有这些技术同时出现,以实现现实生活中所需的业务功能,如财务报销、病历等等。它强调技术无关性,是对业务对象的抽象。同时,“服务”的安装,未来的升级维护等应该被考虑到,而不仅是一堆实现某功能的代码。

    另外,在范围上,SOA也要远远大于面向对象模式。面向对象的重用性只能局限于一个项目,一个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跨部门、组织、行业的应用之间互联互通,是经常发生的情况。就像一个设备销售公司,既要自己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业务交流,也须和银行、电信等公司进行业务往来。SOA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所有的“服务”都采用同样的标准,建立在同样的平台之上,当发出一个业务请求时,系统将自动根据需要调用平台上的“服务”,无论这个“服务”是在上游供应商的网络中,还是业务伙伴、银行的系统内。

    除了思路更为成熟,Web服务等标准的日渐成熟,也为SOA架构走向应用创造了条件。SOA架构的前身是CORBA和DCOM,其实就是远程/不同系统之间如何互动。

    但CORBA/DCOM都是如何在技术上实现互动(现被SOA中的Web服务所替代)。而SOA不但利用Web服务实现技术上的互动,同时,考虑如何去掉技术相关性,从业务的层次如何降低“耦合”度。Web服务中部分标准已经比较成熟,如用于通信的SOAP(XML消息传递),建立请求者与响应者关系的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是目前发展比较快的两个标准。

    谁的时代

    如果你相信SOA是场革命,那么赶快加入吧,说不定你就是新的赢家。

    当所有人都向一个方向行进,必然会形成一股潮流。今天的SOA正在逐渐成势成局。所以对于局中人来说,你别无选择,聪明者,必然会利用这个机会做一次跳跃。

    SOA首先会给一些中小ISV市场机会。“SOA首先会在大的行业市场、多应用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程朝晖说。对于面向此领域的ISV来说,集中精力做专做精自己的业务,将是最明智的选择。过去因为人力、财力所限,只能服务于少量用户的ISV,现在则可以通过提供行业内“标准”产品,面向更多的用户。SOA让“小而精”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大的应用厂商则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开发与销售方式,将软件按照用户业务的特征,按照最合理的大小重新打散,提高系统销售弹性,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

    软件产业链条的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比如说,今天软件Office、Word和Excel功能不同, 用户可以选择某一个, 而不需要另一个, 但同时, 这两者之间的互通又很容易,终端用户自己就可以做。如果大部分软件都可以达到这种状态,才意味着软件业的产业链真正形成。果真如此, 未来应用软件可能还是集中在几个大公司手中。另外一种可能, 就是更多的公司各自提供专精的部分, 有人做Word, 有人做Excel。从业务层次来说, 现在还无法明确“软件订单”这个标准。但即便是汽车行业,丰田的组件也未必可以用在通用的汽车上。但没有人否认产业链的存在。理论上讲,SOA将使得软件业可以像汽车、PC一样,形成产业链条。但它的前提是制定出严格的标准来,这必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的角色现身SOA市场,譬如科诺公司。作为SOA市场的新生代企业,科诺为业界提供的是工具产品,相当于为业界提供的是两条SOA生产线:一条是组件生产线, 一条是组装生产线。ISV提供“原材料”, 即每个业务组件的需求, 还有业务流程,科诺这类的公司则负责根据“原材料”生成业务组件,同时利用组装生产线按业务流程, 组装出整体应用系统。传统中间件厂商也会提供同样的服务,成为SOA市场的引擎。

    从市场格局来看,中间件市场首先会发生改变。程朝晖认为,随着标准化、组件化的深入,中间件厂商的数量会减少。“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的,任何成熟的市场一般都会由二三家大企业把持。最早时候,中间件厂商有200多家,但现在,也只有四家在盈利。二三年后,还可能会有一家被淘汰出局。”

    汪则认为,大的应用厂商可能会收购部分中间件厂商,“这是由规模决定的,很多应用厂商规模都远远大于中间件厂商。”另一种可能性,IBM、微软这样的大厂商也可能会收购一些应用厂商。而对于SAP、Peoplesoft这个层面的应用厂商来说,格局也可能发生改变,重点还是要看谁在SOA上面走得更快更好。有消息说,SAP股东曾就因对SOA反应迟缓问题,向管理层表示过不满。

    竞争也好,市场也罢,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没有人能够精准预测。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变革的时代,你必须随势而动。

    落实SOA

    宁静致远,很多问题还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

    SOA到底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今天看来还是个未知数。但相关工作可以逐步开展。左洪认为,落实SOA,需要几个层次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最简单,只需要创建单独的“服务”;第二个层次,需要将业务功能集成到SOA中,这将涉及多层次的集成;第三个层次是将用户的IT基础设施转换到SOA模型;第四个层次则是集中转换用户的业务模型。

    从现有情况看,开展SOA还有很多难点。

    首先标准仍不完备。Web服务是实现SOA最好的方式,但Web服务本身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SOAP和WSDL相对成熟外,在可靠消息传递、安全Web服务、Web事务处理等方面的标准还有待完善,无论UDDI、ebXML、UBL等在定义业务方面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在设定标准方面,软件要比硬件难得多。

    另外,“服务”大小的问题,也就是所谓“服务”颗粒度粗细的问题,也是眼下需要不断尝试的工作。就SOA架构来说,“服务”颗粒大小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要在灵活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平衡点需由实践来检验。

    “服务”又是会变的,这一点也是当前软件业面临的又一挑战。光有一个组件化的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动能够解决“服务”的来源问题,即不仅是如何快速组装, 而且解决如何最快速度地生成这个“服务”或调整这个“服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一个点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各家公司都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如按需生成组件的概念,汪须忠将其称为人类“信息”复制的路线。 标准组件的目的是为了重复利用,节省成本,但由于业务标准的难以制定,业务层次的万能组件难以实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工具,走自动化的路, 按需求自动生成符合技术标准的不同业务组件,即以自动化来解决个性化的成本问题,那么,不但成本会进一步降下来,而且质量还会提上去。但其中的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实践的事物,SOA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

    ·资料链接·

    过去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e, OOP)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通过对象,对象间消息传递等语言机制,使软件开发者直接模拟问题空间中的对象及其行为,从而提供了一种直观的、自然的语言支持和方法学指导。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操纵单位为对象、对象间通过消息传递机制实现功能调用。使用封装,继承和多态等方法具体实现数据的安全操作,代码复用和方法重载。它是紧耦合的,是以技术为核心制定组建单元的,因此,在系统灵活性等方面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现在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SOA是一种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组件(服务),通过“服务”之间的良好接口联系起来。(也就是“服务”之间的松耦合。)接口是采用中立方式进行定义的,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成语言。这是构建在各种各样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方式进行交互。松耦合的好处是保证系统灵活性,另外,还可以保证“服务”的重复利用。Web服务是目前实现SOA最重要的标准。

    未来

    面向事件架构(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

    Event-Driven的数学模型是图灵机(Turine Machine),是技术编程的基础。现有几乎所有的程序模式都是事件驱动式的,但是最近几个月才从技术层次走向业务层次,也就是所谓的EDA。EDA真是要解决异步驱动的问题。通过Agent(代理)来处理事件,然后触发其他相应动作(如向另一业务组件/服务发出请求)。EDA还仅是一个想法而已,没有一个标准或产品。

http://www.ccw.com.cn/news2/look/htm2004/20041118_091JC.asp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33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