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现在已不是对 Linux 感情用事的时代(转)

类别:软件工程 点击:0 评论:0 推荐:
虽然刚刚遭受欧盟的处罚、虽然 Linux 冲击力强劲,但7月26日,当微软平台策略总经理马丁·泰勒面对国内众多媒体记者时,仍然显得沉着自信。而在这沉着背后,掩饰不住的,是微软对商业软件模式的极力推崇。

希望微软能撑得住

  面对 Linux 对市场的蚕食,微软还能撑多久?目前还看不到这个软件帝国有撑不住的迹象,泰勒也表示,希望微软能坚持得住。即使在 IBM 等大型IT企业纷纷表态支持 Linux 的情况下,他也认为,这并不表明 Linux 真的被认为是未来的方向,实际上,这些厂商只是借Linux 来卖自己的硬件产品。

  而对于 Linux 的低价或免费的冲击,泰勒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他认为,用户越来越多地考虑总体拥有成本(TCO),而非简单的产品成本,从应用与平台的联接、管理维护及安全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用户如果选用 Linux 平台,其成本并非如产品的标价那么低,Linux 的成本优势也没那么大。此外,泰勒认为,用户并非只看成本,尤其在部署平台产品时,还要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互操作性及长远的成本。也就是说,用户对于产品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他承认,在这点上,目前微软和 Linux 都有不足之处,但微软现在正在做的,就是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推出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

  中国的用户需求有什么特性呢?首次访华的泰勒谨慎地表示尚不了解,而了解这些特性,正是他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之一。

微软同开放源代码并不对立

  微软的 Windows 是商业软件模式的代表性产品,Linux 则是开放源代码模式的旗帜,两者相遇,谁会是最后的幸存者?

  “不应该把微软同开放源代码模式真正对立起来。”泰勒说。他认为,这两种模式都是将产品带入市场的方式,也都有各自满足用户需求的途径,微软从开放源代码模式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过,他还是坚持,商业软件模式是一种生存模式。

  微软能持这样的观点并不奇怪。据泰勒介绍,上一个财年,微软投入68亿美元用于产品技术的研发,研发诸如服务器的自动配置、语言识别及自动翻译等技术。开放源代码模式则难以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开放源代码模式的自由天性,开发者很少会进行系统的、广泛的调查,来了解用户到底需要什么,用户的应用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些时候,Linux 的用户不得不和软件厂商合作实现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开放

  要实现商业软件模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根本,微软正是创导者。1976年,比尔·盖茨愤怒地发表了《致电脑爱好者的一封公开信》,诘问“硬件必须要付款购买,可软件却变成了某种共享的东西。谁会关心,开发软件的人是否得到报酬?”经过一番大讨论,源代码被纳入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内,从而使软件产业真正进入了商业化的时代。

  如今,泰勒仍然在强调保护知识产权,但已不仅限于“报偿”,而是更进一步,谈起了软件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性: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使代码开发者获益,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开发的再投入,持续实现技术创新。

  实际上,微软在2003年12月将两项专利许可提供给了合作厂商,试水专利许可方式。至于微软是否会进一步开放专利许可,泰勒表示微软正在考虑和评估市场需求,并提到 IBM 在这方面每年大概有10亿美元的收益。?

记者手记

认可不分模式

泰勒言道:“现在已不是人们对 Linux 感情用事的时代了。”

为什么?现在又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这是个用户需求至上的时代。对某个产品光有感情是没用的,还是要看能否解决问题、解决起来方便不方便。Linux 不应该再把自己的未来放在人们的同情或制衡微软的态度上,而应该真正静下心来考虑一下,如何才能让用户操心的事更少、获得的应用更多。
  商业软件模式也好、开放源代码模式也好,想获得成功,最终还是要用户去认可。而想得到用户的认可,只有靠去解决用户的需求才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用户是不会考虑软件是怎么编写出来的,更不会考虑这种软件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来自:赛迪网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36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