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后知后觉者

类别:软件工程 点击:0 评论:0 推荐:
成功的后知后觉者 ——从温伯格系列著作说开去 ■章柏幸

首发于http://www.gmw.com.cn/01ds/2004-04/21/content_15749.htm

 

  清华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美国软件思想家杰拉尔德·温伯格(Gerald Weinberg)作品的中译本。温伯格在软件人文方面的努力在国际上是有盛誉的,他也因此成了进入美国计算机名人博物馆的第一批名人。我有幸在其尚未全部面市之前见到了系列丛书的全貌,结合到自己在产品和管理方面的努力,忍不住写下了这些抛砖引玉 的文字。

  我们常说,现在国内翻译引进国外优秀著作总要落后三五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却未必是坏事。实践出真知,好书也需要时日的检验。温伯格的书读起来浅显易懂,想起来意味深长,在软件业最发达的美国一畅销就是20多年,这对于一个发展迅猛的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温伯格的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始终在向读者传达一种思想,即软件为人类自身服务的思想。这种思想,直到现在,还常常会给软件从业人员带来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正印证了一句俗话:“技术日新月异,思想永不过时。”

  温伯格自称为“thinker”,把这个词翻译成“思想家”有点儿过。我冒昧揣度大师的意思,大致是谦称自己对软件人文这一领域的一些初步思考。人类的思维是无限的,个人的思想却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因此温伯格先生也没有托大,愿意用一个和我们平等的姿态来考虑一些有趣的问题。在温伯格的自传里他谈到,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试图搞清楚“巨型大脑”(当时的计算机)的思想,并据此来了解更多的人们的思考。温伯格谈到了两个原理:原理一,人几乎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原理二,我是我大多数问题的根源。其实我们可以说第三个原理:思考是所有成功的根源。这一点,温伯格轻描淡写地说:“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好一个“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读者可知,这世上有几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X知X觉者

  两年前,在一次公司销售和客户的聚会上,我笑称那些购买我们软件的客户是“先知先觉”者,有可能购买我们软件的客户是“后知后觉”者,而那些对我们的软件毫无兴趣的厂家则被冠名为“不知不觉”者。这一“知觉”理论立刻遭到了朋友的围攻,意思是说我恨不得把自己的软件当成客户企业的救世主似的。

  其实,回过头来想,恰恰是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这种“知觉”的论调反倒显得很是合适了。再经过温伯格先生的著作,我们发现,“知觉”论还可以用在软件开发上。

  把人分成3类,并不是我发明的,所以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没错。这里我要说的是,现在我们把软件企业和软件项目开发也分成3类,至于是否合理,需要实践检验和读者的定夺。

  做管理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好多“木头”怎么点也点不透;有几个“栋梁”,你给他阐述清楚之后,做事非常沉稳;或者还有个把“机灵鬼”只需要你点头示意即领会“圣意”。然后你发现,“木头”积压在仓库里,“栋梁”挑起了公司的重担,而“机灵鬼“则全要看运气,有的能让你轻松无限,有的却给你带来无穷麻烦。这里说的就是员工中的“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和“先知先觉”。

  先知先觉者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对于外界的体会和感悟非常敏感。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测出未来世界(自然、社会、人类、行业、软件等等)的种种趋势,在常人的眼里就是先知和天才。先知先觉者在这个世界上分布非常稀薄,他们是时代的智者,往往能够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风险理论告诉我们,收益愈大,风险愈高。也就是说,先知先觉者相当于我们行业的开路先锋,思想、理论、方法、设计、技术等等的革新都来自于他们,同样的挫折也屡见不鲜。然而他们大多得到人们的景仰,望着其项背看其领跑或者跌倒。

  天才需要成长的土壤,这个土壤不是上帝扔下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革命群众奋斗创造的。正是这一群人,我称他们为后知后觉者。他们是时代和行业的中坚,他们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经验的基础上踏实前进。他们似乎不像先知先觉者那样敏锐和犀利,但是,一旦他们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就会以一种看似迟钝却能排山倒海的气势占领每一片阵地。事实上,这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实干家都属于这一类,他们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根据时代和行业的现状,以及自身的经验和积累,稳步地建立事业的基石。

  产品知觉论

  根据原理一,人几乎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企业和产品亦然,我们认为,企业和产品也有其“知觉”。

  企业的知觉来自于决策层对于市场和趋势的判断,而由于决策人员和企业文化易变的因素,所以知觉论更适用于单个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无形服务、企业文化等)。先知先觉的产品一般而言会对市场有一个超前的预测,他们宣称其服务对象是未来的人们。而在软件业,所谓的先知先觉则主要指经营者能够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和洞察力,能把握未来几年的软件需求,从而进行应用方案的设计、前卫体验理念的构建。软件产品的方向无外乎民用推广、行业应用和技术突破3个部分。如果你们真正了解人民,人民群众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们的概念;如果你们真正把握行业的需要和政策,庞大的产业界将会以百倍回报于你;如果你们能够突破技术壁垒、设计先进工艺,总有一天将会闻名于世。

  然而,有的先知先觉企业并不轻松,他们孤独如尼采,称其思想是属于未来的,是属于22世纪的。或许他们并不能体会到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快乐,但是他们必将赢得世人的尊敬。还有的先知先觉者则比较幸运,例如贝尔的电话、诺贝尔的炸药,都让其名利双收。在软件界,如10年前的办公软件家庭化,给金山的WPS和微软的Office带来了不少商机;近两年发展的无线技术,孕育出蓝牙和移动IP等等,直至近日如火如荼的迅驰技术,都是先知先觉的典范。特别是在一些尚未发掘的领域,先知先觉的企业更是大获暴利,比如说最早的Windows 3.2操作系统、1998年以前的NetScape和Hotmail,还有正在走向焦点的google等等。

  先知先觉者属于时代和行业的先锋队,其成功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运气。而后知后觉者则不同,他们的成功百分之九十九来自于学习和勤奋的时间。就是这一群看上去憨厚不堪、做起来朴实无华的实干家,他们能够根据时代和行业的现状,以及自身的经验和积累,进行主流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实施。他们不一定掌握最新技术,但是他们最了解客户现在最需要什么。他们不排斥新发明,但是他们更关心他们能够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一般来说,后知后觉者的资本和经验都非常充足,使他们保持中流砥柱位置的根本在于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和外界的差距,从而去调整策略,实现优势互补。

  后知后觉者给人的感觉总是后来者居上,这在软件业尤为明显。例如说,IE 4.0~6.0系列版本,从微软意识到网络时代后,用超凡的毅力将Netscape从1997年前的浏览器垄断地位挤到了3.4%,可谓壮观;永中Office是近2年崛起的国产办公软件的佼佼者,通过其本地化意识已多次让微软在政府采购中无功而返;其他的后知后觉者还有SQL Server和金蝶ERP等都取得不俗的战绩。

  不知不觉者总是期望奶酪永不改变,他们不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整天浑浑噩噩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要么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要么是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倒向五湖四海。在软件业中也有绝好的例子,Windows CE操作系统、Turbo Linux、Fanso网站等等都在此列。

  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

  根据原理二,我是我大多数问题的根源,我们得到,要从“不知不觉”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的现状。

  从数量上说,先知先觉者不超过0.01%,后知后觉者不超过1%,而不知不觉者正是还没有认清自己的现状的99%。而从成功的概率上说,先知先觉者50%,后知后觉者99%,不知不觉者0.01%。

  我们发现,企业的知觉并不一定能够保持一致,因为每个企业都会有其专长和优势,唯有认识到自己的现状时,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从微软的表现看来,其20%是先知先觉者,50%是后知后觉者,而剩下的30%还在不知不觉。

  不难发现,后知后觉者将成为时代的主人,而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之间,仅仅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认清楚这个社会需要自己做什么,然后,一边思考,一边耕耘,世界就完美了。

  温伯格认为,优秀的专业程序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认为,不知不觉者是可以通过思考转变为后知后觉者的。至于具体怎么转变、转变的快慢,就要看个人造化了。但是只要坚持思考,原来的天堑也就能成通途了。

  后知后觉者并不在乎一时的成功,他们看重的是长期的成功,而这种成功,也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我在本文开头说引进国外优秀著作有时落后三五年并不是坏事的原因。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37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