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构架及相关技术简介(上)

类别:编程语言 点击:0 评论:0 推荐:

  我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目前的主要经验是商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开发。最早了解到的BI实例,是2000年和惠普(HP)某家经销商经理的一次聊天中。当时,该经理极力向我推荐HP美国总部销售管理系统的一个功能,当然,中国本土的经销商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使用该系统。该系统要求经销商在每销售一台HP的打印机后,必须把客户的信息、联系方式及购机日期录入到系统中去。当然,一开始的劳动是有回报的。一段时间后,销售系统会主动提醒该经销商,您该联系一下之前购机的客户某某,询问其是否需要购买相应的打印耗材。经销商按系统提示主动和客户联系时,大部分客户非常惊讶,因为他们之前购买打印耗材差不多正要用完,正准备再次购买。于是,第二笔交易很快就达成了,经销商扩大了销售额,客户也对经销商的适时服务非常满意。

  我在大学期间参加过数学建模方面的专业培训,知道该功能是运用了数理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然后通过该模型来处理实际商业客户数据,预测客户的需求,从而发掘出潜在的商机。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开始留意这方面的资料。当时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都不多,不过,我在有限的几篇报道中都发现一个共有的专业术语——BI。2002年之后,国外关于BI方面的报道陆续多了起来,也出现了这方面的专业BI软件。2004年至今,国内也陆续引进了一些BI方面的技术资料,我也开始系统的了解、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我所了解、学习到的BI知识做一个总结,目的是把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技术文档浓缩成一个整体拼图,方便新人对BI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希望对有志于从事这方面发展的朋友有所助益。文中引用不少前辈专家的已达成共识的行业定义和结论,我会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强烈推荐有兴趣深钻的朋友阅读原稿。

  BI是什么?BI(Business Intelligence)的中文译名是商务智能,关于这个名词的定义很多,比较严谨的定义如下:

  “商务智能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作者:王茁)

  也有比较简洁的定义:商务智能好比“数据炼油厂”,即把商业活动中累积的数据加工成可用于支持商业决策的信息。

资料来源:美国数据仓库研究院(www.dw-institute.com)

  BI是如何产生的?这需要从传统的商务交易系统讲起。

  最初在商务交易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时,开发人员是根据企业已规定好的业务规则来编写交易系统。此时的商务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让“商务流程自动化”,从而缩短业务周期,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现今,绝大部分大、中型商业公司都已在内部或多或少的引入的计算机辅助商务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在商业管理中的普及,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有了更近一步的需求,即其企业的部门框架和业务规则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而且,其中蕴含了不少的新的商机,精明的经理们当然不希望错过这些能让企业更上层楼的机会了,而原有的商务管理系统面对日益变化的业务规则逐渐变得力不从心。

  因此,软件厂商针对新出现的商业部门和业务规则,推出了一系列的自成体系的,专门针对某块商业数据管理的管理软件,如财务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产品数据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但是,这些自成体系的的管理软件之间,数据很难共享,从而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信息孤立”的局面。

  于是,软件厂商又推出了更大块集成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把之前推出的各块独立的管理系统整合起来。但是,单单把各个商务部门的管理软件集成起来,是否真的就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能适应商务变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呢?

  我认为:如果仅仅针对目前的商务活动和业务规则打包,答案一定是NO! 这个答案也早就被相关方面的专家所确定。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把各个商业部门之间的商务数据集成起来,从中预测商务变化,找到潜在商机,为商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呢?答案就是BI。

  不过,BI的范围太广太大,在实际商务中我们往往只需运用其中的某个部分就可以暂时满足企业的需求,如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分析(OLAP),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DDS)等。其实,整个BI的框架结构可以用下面的图中间的三部分(数据预处理、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来表示:


  (待续……)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22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