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早在一年多以前,2002年11月腾讯刚刚推出群功能的时候,笔者就指出腾讯可能进军校友录市场的可能,具体可见笔者《当即时通讯遇上“群”》(http://earl.donews.com/donews/article/3/36418.html)。现在,笔者的预测证实了,腾讯终于进军校友录市场了,可惜的是腾讯踏出这一步实在是晚了太多的时候,这一年多的时间,腾讯面对MSN的挑战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的忠实用户和市场份额,而这些恰恰是腾讯能够推出校友录产品的最大资本——这对于腾讯的校友录产品挑战的力度和成功性是颇为不利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腾讯此刻推出校友录产品也是有助于提高QQ产品的竞争力,对于挽回竞争中的颓势是大有好处的。
笔者分别试用了一下腾讯的校友录和搜狐的IM,发现这两家捞过界捞得实在不太漂亮。
先来说搜狐,从校友录到IM,这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偏偏搜狐做的还非常糟糕。整个IM除了发送免费短信以外,至多就是一些花哨的小细节,丝毫没有看到任何令人心动的功能。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IM软件,凭什么从QQ、MSN虎口夺食——我不怀疑搜狐的搜Q短期内会有不少用户,但恐怕更多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免费短信软件,而不是一个本质上的IM软件。更何况,搜狐在推广这个IM软件方面再做了一个非常下作的小动作——所有使用了搜Q的用户,其注册的校友录都会以其的名义留下如下的一句留言“我刚刚申请了SOQ,号码XXXXXX,现在发自写短信全年不花钱了,下载一个吧,以后同学聊天就更方便了^_^” 从宣传文案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写法的确很不错,整个留言竭力模仿用户的口气,老实说笔者第一次看到都真的以为是某位同学的流言而信以为真。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搜狐未经用户的同意,擅自以用户的ID在校友录上留言,本身就是对于用户私隐和署名权的侵犯——如果真的有用户较真,搜狐恐怕没有好果子吃;而且这种小伎俩也有失搜狐这样大公司的风范,丢了自家的脸。
再来说QQ,比起搜狐,腾讯的表现要好了许多。一方面,它可以自动把原有的“校友录”属性的群自动转换为“QQ校友录”的班级,另一方面当你在“QQ校友录”建立的班级,所有成员也会以“群”的形式出现在你的IM群中。这样的话,校友录和IM的用户联系就可以在后台实现共享了。当然,有两个小问题还有所欠缺。第一个就是共享程度还不够高,比如你在校友录中留下的留言并不会自动通过QQ的群群发给所有的成员,也不能通过QQ群直接在校友录上留言——就这一点而言,一个叫Dudu.com的网站推出的IM产品和校友录产品在后台共享方面就做得比较出色,建议腾讯好好学习一下。另一个问题也是太小家子气。每一个用户只允许建立一个校友录,对于这个限制笔者估计可能是为了避免某些人利用校友录间接建立与“校友录班级”无关的群而做的限制。可是要知道,每个人人生中肯定不止一个班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是少不了的。如果一个人只能建立一个校友录,那么意味着剩下其他的校友录都要依靠其他同学建立并且等待被动的加入——表面看这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要知道一个班级中往往总有一两个人是新服务的积极推动者,而校友录的建立和管理往往也就是这几个人主导的,如果限制他们建立一个以上校友录的权利,很有可能就意味着一个班级永远没有人去建立——特别是搜狐校友录非常普及的前提下,除了少数积极推动者以外,恐怕对于建立另一个校友录的渴求并不大。这样的话,对于腾讯快速切入校友录市场是不利的——须知校友录这种产品,能够把用户和更多的班级、更多的班级同学联系起来,才能够建立巩固其优势。
上面比较细节性的谈了腾讯和搜狐分别捞过界的一些细节问题,下面就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谈一谈在类似的捞过界问题上的战略意图。
说起“校友录”服务和IM产品,如果套用一个时髦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性服务”和“社会性软件”。说是时髦概念,那是因为近期有不少研究者使用这个概念以及诸如“六度分割”“150法则”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目前的一些互联网络产品和服务。其实,如果抛开概念研究其内容,所谓的“社会性软件”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2001年初,笔者就在一篇题为《OICQ的一亿个功能——浅谈软件的技术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文章中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当时笔者使用的社会功能概念就是从“社会资本”概念引申开来的,而所谓“社会资本”与目前大多数“社会性软件”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网络”概念其实是非常接近的东西,只不过前者更强调从后者可获得的社会资源。
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所谓的“社会性软件/服务”,其实就是通过网络技术的手段,利用客户端/WEB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固化、比特化或者直接依托软件建立新的比特化虚拟的社会关系,并且提供依托于这些社会关系的种种技术功能——比如聊天、交友、共享信息等等。
所以,社会性软件/服务最重要的根基就是其比特化的社会关系。而对于所有社会性软件/服务的研究,也首要从其比特化的社会关系入手。
还是以腾讯和搜狐为例,为什么腾讯具有进入校友录市场的可能,搜狐也具有进入IM市场的可能?这两款产品最关键的渴求就是社会关系,而一款新的产品要打入这样的市场关键也就在于能否快速的活的庞大的比特化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发挥网络效应,巩固竞争优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同的新入者有不同的方法——提供他人所不能提供的技术和功能当然是最根本的方法,不过最常见的还是一些小恩小惠诱惑用户,比如网易泡泡和搜狐搜Q在切入IM市场时都采用的免费发短信的推广策略,这种策略有点作用,但不是最好的——只能鼓动用户去使用这款软件,却并不能鼓励用户去建立软件所需要的社会网络。在笔者看来,同样是免费发送短信的策略,如果是局限在IM软件的用户之间,那么用户为了享受免费发送的优惠,恐怕就会主动地向其他朋友推荐,鼓励他们使用从而获得彼此间免费发短信的优惠。
那么为什么笔者对于IM和校友录的高度融合非常看重呢,同样也是出于对于比特化社会关系的分析。IM和校友录背后依托的都是一个比特化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这个东西,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的子网络组成,比如说我们身边就有同学网,亲戚关系网,业务关系网,亲密好友网,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不同的网络往往是伴随我们所处的场景以及扮演的角色所切换的——当你在公司上班时,你扮演的是职员的身份,所处的主要是业务关系网;在家庭聚会上,你扮演的是诸如子女、父母的角色,所处的主要就是亲戚关系网了。通过切换场景与扮演角色来切换子关系网络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而且子网络之间的成员互动也会有额外的成本——把你的一个亲戚介绍给你的工作伙伴,比起把你的一个工作伙伴介绍给另外一个工作伙伴相对就要困难一些——因为不同的子网络有着不同的同质性。而对于社会性软件而言,这种切换就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和服务来完成的,至于不同子网络之间成员的联系,就不得不依靠一个成员加入另一个子网络来完成了。这种障碍,最好的解决方案无疑就是两个子网络的融合,减少切换网络的成本以及不同网络间交流的障碍,有利于网络的进一步扩大。具体到IM和校友录的例子来看,腾讯比搜狐好就好在把IM和校友录初步融合。仔细想想吧,如果你需要使用校友录的时候必须打开WEB浏览器,而使用IM就需要使用对应的软件,这样的麻烦与使用任何一个软件就能够完成两种功能来,孰优孰劣,非常明显。而这种融合的程度,当然是越紧密越好。
毫无疑问,笔者相信IM和校友录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校友录成为IM的一个特殊共鞥,或者IM成为另一种校友录的表现形式,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类似的这种融合趋势,也必将成为重分市场,晚到者抓紧赶上的良好机会。现在唯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谁能够把这种融合贯彻到底,从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本文地址:http://com.8s8s.com/it/it36963.htm